•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机构设置
  • 党建工作
    • 组织机构
    • 党务公开
    • 学习实践
    • 党建动态
  • 师资队伍
    • 教师队伍
    • 管理队伍
    • 教师风采
    • 研究生导师
  • 学科建设
    • 特色专业建设
    • 精品课程
    • 教学团队
    • 双语教学
    • 教学名师
    • 成果申报
    • 资源共享课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科学研究
    • 科研团队
    • 科研平台
    • 科研成果
    • 学术交流
  • 学生工作
    • 奖助管理
    • 学生活动
    • 学子风采
    • 就业指导
  • 校友之家
    • 校友活动
    • 校友风采
  • 下载专区
  • 首页
  •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机构设置
  • 党建工作
    组织机构
    党务公开
    学习实践
    党建动态
  • 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
    管理队伍
    教师风采
    研究生导师
  • 学科建设
    特色专业建设
    精品课程
    教学团队
    双语教学
    教学名师
    成果申报
    资源共享课
  • 人才培养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 科学研究
    科研团队
    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学术交流
  • 学生工作
    奖助管理
    学生活动
    学子风采
    就业指导
  • 校友之家
    校友活动
    校友风采
  • 下载专区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教育 » 培养方案 » 正文

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2版)

时间:2022-06-30   作者   点击:[]

学科门类:经济学

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级学科代码:020201 统计学院)


一、学科概况

国民经济学是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发展和管理进行研究的学科,是以经济理论为基础,并与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管理学等密切相关的综合性的学科。本学科对于认识和分析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并实施各项经济政策和相关公共政策,适时适度地进行经济管理和调控,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方向

1.国民经济运行与调控

2.投资经济理论与实践

3.经济发展与宏观预测

三、培养目标

本学科致力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系统掌握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与实务、宏观经济调控的模式与方法,能够独立从事政府综合职能部门的宏观经济管理工作,或胜任科学研究、高校教学管理以及大型企业的咨询、管理工作,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四、学习年限及培养过程

本学科学习年限为三年。

1.总体要求:本学科学生应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熟练掌握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把握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熟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法规;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国民经济理论问题研究能力,具有从事宏观经济分析、预测、决策、规划、咨询和管理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顺利地运用外语进行研究和专业交流。

2.研究方法要求:熟练掌握经济与政策分析工具,具有政策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实际能力。学生毕业论文要求符合学术论文规范,包含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部分。

3.科研能力要求:国民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申请进行学位论文答辩之前,要完成一项科研成果,否则不得进入论文答辩环节。科研成果包括,发表论文、调研报告、论文入选全国性学术会议、参加专著或教材写作以及参加课题研究等项目。其中,论文要求以“兰州财经大学统计学院”为署名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或者导师(或导师组成员)为第一作者在北大核心或本科学报发表数量经济学领域的相关论文。非学术论文成果(调研报告、参加专著或教材写作以及参加课题研究)需要学院分学位委员会进行认定。如未达到相应要求,则应在科研成果达到要求后延期申请参加下一年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五、学分要求

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本学科硕士研究生至少应修满37学分,其中:科研实践2学分,调研实习实践1学分。

六、阶段性学术成果要求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须在正规学术性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篇以上。

七、学位论文要求及过程管控

国民经济学硕士生的学位论文须是一篇系统完整、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论文,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要求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或本门学科发展具有一定意义,表明作者在本门学科中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在国民经济管理理论、方法、观点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

学位论文过程管理:

1.开题

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选定论文题目后,应向指导教师提交开题报告,并在第四学期由学院组织开题答辩。开题报告应说明选定本课题的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基本构思、初步见解和科研条件。

2.预答辩

预答辩由答辩组予以评审,分别作出“通过、通过但应修改、不予通过”等结论。预答辩组成员不得少于五人。参加预答辩的答辩委员采取投票方式认定是否通过,同意通过和通过但应修改的人数达到五分之三,视为通过;不足五分之三的,视为不予通过。

3. 学术不端行为检测

在硕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前,将已通过预答辩的硕士学位论文电子版利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 对学位论文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

4. 匿名评阅

凡申请国民经济学硕士学位的申请人,均须参加由学院组织的学位论文匿名评阅。

5. 论文答辩

通过学位论文匿名评阅的研究生,可向学院提出学位论文答辩申请。答辩人陈述学位论文的相关内容,答辩委员提问,答辩人回答问题,答辩委员会对论文水平及答辩情况进行评议并撰写评语,答辩委员不记名投票表决是否授予答辩人硕士学位。

八、知识体系及课程设置

详见《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计划》(附专业阅读书目)。

九、其他需要说明事项

1. 研究生在读期间应至少听满6场次学术,实行讲座登记和考核制度,每次讲座应有不少于300字的小结。

2.实践环节是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高质、高效的实践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含创新创业实践)或教学实践,实践内容和形式可多样化,可以是课程实验、企业行业实践、课题研究等等,并撰写不少于2000字的实践报告。

十、毕业及学位授予

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并完成科研、实践、毕业论文等规定的培养环节要求,颁发兰州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达到学校学位授予标准,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授予经济学硕士学位。


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计划


学院(研究院):统计学院    学科、专业:国民经济学

研究方向:1. 国民经济运行与调控 2. 投资经济理论与实践 3. 经济发展与宏观预测


课程性质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合计

开课学期及学期学分

开课单位

备注

一

二

三

四

五



必修

公共基础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2

2

2





马克思主义学院

5学分

英语

48

3

3





外语学院

学科基础课

中级微观经济学

48

3

3





经济学院

9学分

中级宏观经济学

48

3


3




经济学院

中级计量经济学

48

3


3




统计学院

专业课

专业英语(国民经济学)

32

2


2




统计学院

6学分

国民经济管理学

32

2


2




统计学院

国民经济核算

32

2



2



统计学院

必修环节

学风建设和论文写作指导(学术型)

16

1



1



统计学院

2学分

创新创业管理与实践

16

1



1



创新创业学院

选修

公共选修课

管理学前沿与方法

32

2



2



工商管理学院

至多

选修

3门

经济社会数据分析及软件应用

32

2



2



统计学院

艺术鉴赏与实践

32

2


2




艺术学院

中外人文社科经典原著选读

32

2

2





商务传媒学院

第二外国语(俄、法、日、德)

32

2

2





外语学院

现代统计分析技术及应用

32

2


2




统计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理论专题

16

1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4选1,必选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6

1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6

1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

16

1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科与专业选修课

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研究

32

2



2



统计学院


宏观经济调控理论与政策研究

32

2



2



统计学院

宏观经济政策评估理论与应用

16

1




1


统计学院

资本市场与投资经济理论

32

2



2



统计学院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32

2



2



统计学院

投入产出分析

32

2



2



统计学院

因果推断与政策评估

16

1




1


统计学院

学科前沿专题讲座

16

1


1




统计学院


选修环节

调研实习实践

16

1





1

统计学院


备注:研究生在确定选修课时,要征求指导教师的意见,尽可能保持与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一致性。

专业阅读书目

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0)》萧国亮、隋福民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2.《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的理论体系》郑超愚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3. 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商务印书馆1999年

5. 萨缪尔逊:《经济分析的基础》,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6. 张五常:《经济解释》,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7. 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8. 布坎南,阿罗:《公共选择理论》,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9. 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0.(美)萨金特《宏观经济理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11.(美)萨金特著《动态宏观经济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1997。

12.(美)凯莫勒,罗文斯坦和拉宾《行为经济学新进展》,人大出版社,2010。

13.《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华夏出版社2009年

14.《中国经济:战略、调控与改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3月

15.《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体制与调控政策》何德旭、姜永华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6月

16.《中国宏观经济分析——对历史和现状的理论考察》梁东黎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5月

17.《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分析》司春林王安宇编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18. Aghion, Philippe and Durlauf, Steven N. (2005). 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 North-Holland, Amsterdam

19. Barro, Robert J. and Sala-i-Martin, Xavier (2004). Economic growth (Second edition). Boston: MIT Press

20. Brandt, L., Rawski, T., (2008). China’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1. Lucas, Robert E., Jr. (2002). Lectures on economic growth, Cambridge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2. Auerbach, A. and M. Feldstein, 2002. Handbook of Public Economics: Volume 3. North Holland, Amsterdam. (A & F)

23. Myles, G., 1995. Public Economics.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

24. Mueller, D C., 2003, Public Choice III. Cambridge, UK: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25.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F103),月刊

专业学术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改革》、《经济学动态》、《中国工业经济》、《世界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农业经济问题》、《世界经济研究》、《财经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经济学家》、《经济评论》、《经济科学》、《南开经济研究》、《经济管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世界经济与政治》、《学术月刊》、《新华文摘(大字本)》、《经济学季刊》









  • 联系我们

    兰州市薇乐大道4号(和平校区)
    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496号(段家滩校区)
    电话0931-5252088

    版权信息

    Copyright © 2006-2015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ll Rights Reserved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151号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