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基础
 
 首页 
 申报书 
 教学队伍 
 建设基础 
 建设目标 
 建设方案 
 实践教学 
 进度安排 
 预期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质量工程>>经济统计学>>建设基础
建设基础

我校于1985年开办计划统计专业在1998年按照教育部规范高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要求,命名为统计学专业(授予经济学学位)。为不断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本专业现有的师资资源、社会资源以及二十多年的办学经验和专业建设积累的优势,着力培养西北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急缺的复合型经济统计学专门人才,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供人才保障。同时也为进一步丰富专业建设理论,形成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专业建设思路与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类型和紧缺人才的需求。经学校批准立项建设,我们不仅对我校传统优势专业---经济统计学不断进行调整、优化和改造,而且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由于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经济统计学专业已是我校特色专业。按兰州财经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要求,“十三五”时期,要积极推进经济统计学专业综合改革,确保该专业建设成为西部一流专业。在多年的经济统计学校级特色专业建设和“十三五”西部一流专业建设实践中,我们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开展了建设工作,并取得了积极地建设成效。

第一,调整、优化了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了本专业在我校的第三次大改造,明确了面向企业培养高素质数量分析专门人才的定位。

我校统计学专业始办于1985年(当时的专业名称为计划统计),当时主要面向政府综合统计部门和国民经济行业统计部门培养统计学高级专门人才,课程设置上突出了与政府综合统计、或政府行业统计的方法制度和指标体系有关的内容,属于比较典型的政府经济统计范畴。

1995年前后,我国统计学界展开了一场关于“大统计学”的大讨论,伴随着这场讨论,我校对统计学专业进行了第一次改造。这次改造打破了面向政府统计部门培养人才的原有模式,回归到真正的统计学科层面,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了统计学的方法论性质,取消了部门统计课程,开设了数理统计学、抽样技术、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应用回归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计量经济学等方法论课程,突出了综合统计素质的培养与训练。

2000年前后,根据教育部调整、规范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后,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基本要求,我校对统计学专业进行了第二次改造。在这次改造中,为强化统计学的方法论基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了统计学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同时为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统计学专业增设了社会经济统计、市场调查与咨询、投资分析、统计信息化四个专业方向。

2007年以来,为进一步突出我校经济统计学专业的特色,我们开始了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第三次改造。改造的重点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综合分析社会的统计学人才需求特点、国内外高校统计学专业的一般特色、以及我校自身的优势基础上,明确我校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突出面向企业统计,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创新精神和广泛适应性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数量分析专门人才,使毕业生既能胜任企业和政府部门的统计业务,又能从事市场研究、质量管理、投资项目分析、经济分析与预测和管理决策等工作。

另一方面,制定并实施了学分制培养方案,调整了原有的专业方向,设置了面向工业企业的管理统计方向、面向流通企业的商务统计方向、面向金融企业的投资分析方向,充分突出企业统计的特色,同时,考虑到对传统的继承和政府宏观管理的需要,设置了经济与社会统计方向。其中,管理统计方向主要为各类企业培养高层次统计质量管理人才,商务统计方向主要为各类流通企业培养高层次市场研究人才,投资分析方向主要为各类金融类企业培养高层次投资项目分析人才,经济与社会统计方向主要为各级政府部门培养高层次统计核算与分析人才。

第二,调整优化了经济统计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建设了一批全新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成功建设了一批精品课程,启动了特色专业系列教材建设工程。

首先,根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重新调整了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保留了原有的以统计学方法论为核心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新增了统计调查实验等实验课程,设置了全新的专业方向课程。调整后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两个模块组成。其中专业基础课模块由抽样技术与应用、应用随机过程、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应用时间序列分析、统计决策与贝叶斯分析、国民经济统计学等理论课程组和统计模拟实验、统计建模实验和统计调查实验等实验课程组构成;专业方向课模块由企业经营统计、市场调查实务、质量管理统计方法、实验设计与分析、最优化方法、证券投资分析、经济景气分析、投资组合理论、金融统计分析、风险统计分析、社会统计学、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企业经营统计、非参数统计、综合评价等组成。同过去相比,许多课程在我校都属于新开发的课程,部分课程在全国同类院校的统计学本科专业中也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其次,组建课程建设团队,全力加强课程建设,形成了一批精品课程。围绕课程建设,一是强化了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针对统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和其他相关专业开设并由统计专业教师承担的全部31门统计学类课程,确定了每一门课程的课程负责人、课程建设小组,落实了课程建设目标与课程建设责任;二是制定或者创新修订完善了全部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大纲形式规范了课程教学内容,有效衔接处理了课程内容上的重复问题;三是建设了6门校级精品课程(《统计学》、《抽样调查》、《多元统计分析》、《国民经济统计》、《数理统计学》《风险投资学》)、4门省级精品课程(《统计学》、《抽样调查》、《多元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等一批精品课程,并开通了相应地精品课程网站,实现了课程教学资源的全部上网。

再次,规划建设经济统计学特色专业系列教材,并顺利启动了第一批建设任务。在经济统计学校级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教材建设始终被作为一项重要的建设内容。在前期完成《统计学教程》(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统计学》(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抽样调查》(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预测方法与应用》(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Excel与多元统计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应用统计学》(兰州大学出版社,2011年)等教材建设的基础上,为进一步适应特色专业建设的需要,我们制定了统计学特色专业教材建设规划,第一批建设任务包括3本实验课教材、6本理论课教材的编写工作已经正式启动,并与兰州大学出版社签订了系列教材出版合同,将陆续建设出版。

第三,更新实验教学软件,创建实验教学电子库,搭建实习基地平台,极大地改善了实验实践教学的条件,切实提高了实验实践教学的效果。

首先,大力加强了统计数据处理与分析实验室的软件建设,显著提升了实验室的功能。一是在原有SPSSEViews等专业软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引进并安装了一批先进的实验教学专业软件,包括北京商智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由Athenacati电访通、录入通及相关硬件组成的30座电话调查系统,以及由JMP中国区提供的JMP软件系统,并分别由上述公司派人开展了电话调查系统、JMP软件专题培训会,提高了我校师生的软件使用水平;二是开发建设了“经济统计学教学案例库”、“市场调查问卷库”(Questionair Bank),使实验室的电子数据库资源更加丰富、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其次,密切加强与实际业务部门的联系,努力搭建实习基地平台,极大地拓宽了实践教学的渠道。一是在原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先后与兰州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甘肃省科技情报研究所、甘肃省物流学会等部门签订了开展学生实习、联合项目研究、科技数据处理等为核心内容的全方位合作的协议,建设了新的学生实习基地;二是经甘肃省学位委员会批准,与甘肃省统计局共同建设了“甘肃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统计学示范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是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举措,是实现高校和科研院所强强联合、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三是加入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调查网络(CSSN)”,CSSN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联合发起,由全国各大学和社会科学院的相关机构联合组成的一个全国性的社会调查实施网络,加入CSSN为我校参与在中国社会调查网络架构下的各项活动,进一步拓展专业实习实践途径,实现调查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加快学科专业建设步伐创造了又一个优质平台。

再次,认真探索、积极实施实验实践教学,着力提高学生应用统计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是在原有操作性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开发了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项目,研究建立了电话调查实验教学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开设了电话调查实验课程;二是组织特色专业实验班学生深入到兰石集团、兰拖集团、西北永新化工集团、兰州电机厂等企业,围绕统计与企业管理主题进行实习调研、参观学习;三是通过加强与兰州友邦市场调查公司、重庆立信市场研究有限公司等市场研究机构的联系,积极组织学生承接了北京商智通公司的“甘肃省工商银行客户满意度调查”甘肃省烟草公司的“甘肃省烟草市场净化调查”的调查执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研究工作;四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了统计建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统计调查大赛等各种全国性或区域性学术竞赛活动;五是结合《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组织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调查,完成《食品安全调查》、《投影技法在性格特征分析中应用》、《民营企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兰州市移动营业厅客户服务顾客满意度调查》系列调查报告,深入体验了焦点访谈法、神秘顾客法、电话调查法、投影技法、走访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数据收集方法的应用技巧。

第四,攻读学位与进修访问并举,理论提高与业务实践并重,请进来与走出去双向交流并行,名师带动与团队建设有机结合,全方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师资保障。

目前,本专业学科有专兼职教学研究人员4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4人;博士10人,硕士2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部级专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获得者1人,甘肃省统计学科领军人才2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入选者1人,甘肃省“555人才创新工程”第一层次入选者1人,第二层次入选者4人,甘肃省教学名师1人,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5人,有9位教师担任国家和省级学会的理事、常务理事和副会长。

在队伍建设方面主要 措施和成效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坚持通过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攻读博士学位、选派部分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方位等多种方式,着力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几年来,先后有12位青年教师前往天津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其中有4人已经顺利取得博士学位并回校任教;有9位教师先后赴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台湾逢甲大学、台湾淡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国内外高校访问交流。

二是通过加强与实际业务部门的合作,积极探索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教师的新途径。透过与甘肃省统计局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推行双导师制等方式,先后聘请了原甘肃省统计局局长樊怀玉研究员、副局长陈波高级统计师、甘肃省城乡抽样调查队队长杨言勇高级统计师、甘肃省统计科学研究室主任郭立平高级统计师为我校兼职教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导师,并多次邀请民百集团董事长杜永忠、时代华纳集团人力资源总监张莉、重庆银行云南分行行长何汝绍、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副总队长孙德民、甘肃省统计局工交处处长周立荣等一批业务部门的专家来我校开设讲座,并多次选派骨干教师深入甘肃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甘肃省科技情报研究所、甘肃省物流学会等业务部门联合开展项目开发、技术培训等,在双向交流中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培养造就了一支双师型的队伍。

三是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进一步扩大了对外的学术交流与联系,拓宽了教师队伍的学术视野。近年来,先后承办了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统计学分委员会年会、第十二次全国中青年统计科学研讨会,主办了海峡两岸四地统计学特色专业建设论坛,发起并主办了首届财经类高校统计学专业建设论坛;先后有5人次参加了国际统计学会年会、中日统计研讨会等国际性学术会议,1人前往美国SAS公司进行考察,4人次参加了海峡两岸统计研讨会,49人次参加了中国统计学会年会、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统计学年会、中国数量经济学年会等国内学术会议。先后有台湾政治大学统计系主任刘惠美教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统计系主任林丰泽教授、台湾淡江大学统计系主任蔡宗儒教授、澳门科技大学刘成昆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袁卫教授、赵彦云教授、金勇进教授、何晓群教授、彭非教授、南开大学 张晓桐教授、天津财经大学肖红叶教授、首都经贸大学纪宏教授、国家统计局李强副局长、国家统计局科研所主任李纲研究员、国家统计局财经司司长张仲梁博士、国家统计局教育中心主任夏荣坡研究员、《统计研究》副总编何平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统计系王黎明教授、厦门大学曾五一教授和杨灿教授、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院院长刘杨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动态》编审白丽健教授、山西财经大学李宝瑜教授、史丹索特(中国)信息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林帧顺博士、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墨尔本大学peter hall教授等来我校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

四是坚持突出学科领军人才的示范带头作用与充分调动并发挥团队整体的积极性相结合,努力创建和谐奋进的学科专业建设氛围。近年来,我校统计学科带头人的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傅德印教授先后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中国统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财经教育分会统计学专业协作组主任委员;由傅德印教授领头组建的“应用统计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确立为甘肃省首批省级教学团队,“计量经济学教学团队”被确立为校级教学团队;学术骨干队伍中,庞智强教授入选甘肃省统计学科领军人才第二层次,王永瑜教授获得甘肃省优秀教师称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韩海波副教授获兰州财经大学首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第五,改革、创新教学管理制度,为特色专业建设保驾护航。一方面建立并完善了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方案、学生学位论文的规范性要求、教授委员会工作机制、学分制管理办法、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办法、优秀教学奖评选办法、教材选用(编写)办法、质量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实验实践教学管理办法、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另一方面研究创建了由包括教师情况、学生情况、教学科研成果情况等共计33张统计表组成的兰州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基本统计报表体系,规范并夯实了教学管理的基础。

第六,经济统计学校级特色专业项目的建设与实施,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的成果,不仅直接促进了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赢得了社会的好评;而且也为我校经济统计学学科、专业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搭建了一系列平台。

形成了十大建设平台:一是统计学专业成功建设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点;二是统计学院成功当选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财经教育分会统计学专业协作组主任委员单位;三是应用统计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成功建设成为省级教学团队;四是《统计学》、《抽样调查》、《多元统计分析》三门课程成功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五是统计学院成功加入中国社会调查网络(CSSN),成为CSSN的会员单位;六是依托甘肃省统计局建设成功建设了“甘肃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统计学示范基地”,这也是我校第一个获甘肃省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的省级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七是统计学成功建设成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八是统计学科成功建设成为省级重点学科;九是统计数据处理与分析实验室成功建设成为兰州商学院经济管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骨干实验室;十是以统计学、数量经济学为核心组建的“甘肃经济发展数量分析研究中心”成功建设成为甘肃省第一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Copyright © 2006-2015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ll Rights Reserved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151号